LIGHTWELL《可见 不可见》展览!一探艺术家叶伟立、邱承宏、王庆苹脑中「不可见的念头」

观看展览、欣赏艺术时,总令人思考:「我到底看到了什麽?」所谓看见,是看懂了作品的形体、艺术家的创作概念,或心生感动与共鸣?若三者只看懂了一种,是否达到真正的看见?为了回应这项命题,LIGHTWELL《可见 不可见》特展集结了三位艺术家——王庆苹、邱承宏、叶伟立的作品,搭配巧妙的曲折动线安排,提供观众三种不同层次的视角,让看展如同解谜,探寻展间艺术品中的「可见」和「不可见」。
LIGHTWELL《可见 不可见》展览即日起至2023年1月29日展出
3层探索「可见」与「不可见」的观看方式
《可见 不可见》是LIGHTWELL首次尝试非线性的策展模式,也就是将同一艺术家的作品打散,而非集中在同一区域,这麽做十分考验策展团队邀请艺术家、挑选展品时的敏锐度,如何符合论述?如何编排最为切题?如何相辅相成,而非一人之作独大?都需要细细思量。
王庆苹〈并置的和弦 No. 13〉
本篇将策展人李晏祯的策展思考分为3层解析,它们各代表着观众挖掘展览中「可见」与「不可见」的切角:第一层呈现艺术家如何将脑中数不清、看不见的念头,揉入各自的生长背景、价值观与记忆库,再转译到具体的作品当中;第二层深入作品本身,探寻其中鲜明可见的符码与蕴藏其中的隐性记号。上述两层搭配由「艺术家亲述」的语音导览,带入感更强。
三楼展间|叶玮立、邱承宏
第三层则藉由非线性的叙事手法,让弯折观展动线、观众与展品的互动关系,如养成游戏般,不到最後看不见全貌;这边偷偷爆个雷,这点尤其反映在艺术家叶伟立展出的作品当中。
LIGHTWELL展览空间
《可见 不可见》3位艺术家作品解析
邱承宏|粗犷彰显宁静
「宁静感」是邱承宏作品的独特气质,即便使用的是工业化的媒材与技术,那一份由内在记忆散发出来的静谧,贯穿了艺术家的日常实践。这次邱承宏展出两系列作品——《采光》与《绣燕》,两者皆直接却优雅的切合《可见 不可见》命题。
二楼展间|邱承宏、王庆苹、叶伟立
邱承宏《采光》|在水泥板上再创风景
以浮雕形式呈现的《采光》,结合平面绘画与雕塑技法,创作时邱承宏会先寻觅一面「框景」,并将风景拍下,投影至以建筑补土、矿物等材料打造的自制水泥板上;接着进入雕刻阶段,以「刨去」的方式将植物剪影、风景中的光影变化,挪移并浓缩至水泥板上。过程中,艺术家看见、移植更创造了风景,而藉由《采光》,邱承宏正是想提供看风景的另一种视角,当立体浓缩为平面、多彩化作单色、轻盈变得厚重,我们是不是仍能将眼前的水泥板,联想至记忆中那窗外树影翩翩飘动的画面,并觅得感动?又或它只是一幅崭新的、虚实交错的光景?也或许更多的是,看山是山、看山不是山、看山还是山的意趣。
《采光》呈现很有趣的相对性。重达20公斤的水泥媒材,却呈现稍纵即逝、轻逸流动的光景。
邱承宏不停在《采光》系列做出突破,比如减轻重量、实验不同媒材,上图作品便添加了玉和石英,边角被塑成圆弧状
邱承宏《绣燕》|当缺陷成为完整之作,我们是否还能看见伤痕?
另一系列雕塑作品《绣燕》,则延伸自艺术家在2020年发布的作品《水泥动物园》,当时邱承宏在花莲找到一批老旧的水泥动物雕塑,这些斑马、豹、老虎⋯⋯,多非出自专业雕塑艺术家之手,而是由民间的水泥工匠雕琢,因此外表有些粗糙、滑稽,在七八零年代的台湾蔚为流行,时常见於校园或公共游乐空间。
三楼展间|邱承宏、王庆苹
而这些早期动物雕塑的裂痕、缺口,则成为《绣燕》的雏形,邱承宏将其扫描,还原出小小伤口的空间样态,并利用3D列印将其缩放为200倍大、类似石头的形态,表面以混凝土、矿物、铜线制成大小不一的磨石子雕塑,让缺陷再次丰盈、令人工雕塑回归自然,用这种方式与雕塑之前的伤痕对话。
邱承宏〈绣燕〉
综观雕塑,缺角、裂痕等或许会率先被看见,因为它们是完整体中的瑕疵,是不一样的部分;但随着观看的时间推移,人们的视觉经常求个完整性、重点摆在整体,若缺口小至「瑕不掩瑜」,便容易被选择性忽略,虽然被看见了,却像没被看见。
在邱承宏的转译之下,破碎之物成为完整之作,曾经像是不可见的东西成了绝对可见的主角,但我们究竟看见了什麽?乍看之下,看见了石头、没看见伤痕;知晓创作概念後,明白它来自伤痕,却未能真正看见雕塑的缺口。各种观看情境所发展出的可见、不可见排列组合,让《绣燕》多了许多值得玩味的空间。
邱承宏〈绣燕〉
LIGHTWELL一楼地面选用水磨石搭配铜条,恰与《绣燕》的磨石子、铜条组合呼应。
王庆苹|以摄影为创作手法、抽象画为表现形式
如果说邱承宏用雕塑创造了风景,那摄影艺术家王庆苹则是透过影像重组「实验」出了风景,他的创作过程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观看、领会眼前的风景,并透过拍摄现成物、将可得的材料重新排列後,揉入光影,将多张不同的影像以双幅、三幅的形式并置於同一张相纸上,巧妙以摄影为创作手法、抽象画为表现形式,经由艺术家本人美感的转译,创造出存在却又不存在的新空间,也为观者打开新鲜的观看体验。影像乍看如一体成型,细赏才发现幅与幅之间存在界线,各诠释着不同的画面。
展间|王庆苹
王庆苹《并置的和弦》|当不同时序、空间成为一幅画
在《并置的和弦》系列作品中,王庆苹用镜头纪录不同时间下的空间,从日到夜、自室内至室外,并进行筛选、拼凑,让室外装设电箱的斑驳墙面、室内飘逸的布面,或是门上的木制和铁制手把、躲在纸张後的苹果,共构为一幅和谐的抽象画,消弭了现实生活中的僵硬界线。
王庆苹〈并置的和弦 No. 7〉
王庆苹〈并置的和弦 No. 15〉
王庆苹《静物双联》|实验平面与立体的视觉可能
另一系列作品《静物双联》,艺术家介入的成分相对高,王庆苹利用工作室内唾手可得的材料,经随意或刻意的排列之後,捕捉纸张、铁线等媒材与光互动的当下。虽成品为平面影像,但画面鲜明如从未见过的新世界,带有将不同维度摆入同一平面的实验性,也蕴含在平面中创造立体的意趣。
王庆苹〈静物双联 No. 8〉
王庆苹〈静物双联 No. 22〉
有趣的是,为了部分还原王庆苹的工作室场景,展场特别展出一件他创作时所使用的小型光器,企图创造此地(展间)与他方(工作室/创作现场)之间的连结;而艺术家本人偶尔也会到现场对光器做调整,像是在模拟平时创作的程序,让物件维持在有机的状态。
现场展出王庆苹在工作室创作时所使用的光器
叶伟立|探索艺术品的诞生
摆在最後讲解的艺术家叶伟立及其新作《偶遇,水湳洞 #1》,与LIGHTWELL的策展动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非常有意思。2016年,叶伟立因参与已故艺术家叶世强故居纪念馆的建置,移居至台湾东北角上背山面海的水湳洞,一个因日据时期兴盛的采矿产业而大规模修建的矿工宿舍聚落,後於1981年水湳洞选炼厂停止营运,居民因顿失工作来源而陆续移出此地。
展间|王庆苹、叶玮立
《偶遇,水湳洞 #1》灵感源自叶伟立在水湳洞偶然遇见的一间废弃空屋,它像是个寡言但不排斥来往的邻居,偶尔路过看望或刻意拜访,成为艺术家日常中微微挂心的所在。此系列作品由三个物件、一个灯箱组合而成,安落在展场二、三楼的四个枢纽处,而在《可见 不可见》展览中,若要说「动线本身」也是作品的一部分,似乎也不无道理。
展间|邱承宏、王庆苹、叶伟立
叶伟立《偶遇,水湳洞 #1》物件|散落两层楼间的「饵」
第一个物件位在二楼动线初始,由毛线团堆叠而成;经过邱承宏《采光》浮雕,映入眼帘的是一见状似祭坛的木制品,上头呈现叶伟立的英文诗作,字母以毛线缝制而成,述说着艺术家的创作历程,犹如心思、形式、劳动、思考再化为形式的无尽探索。
叶伟立《偶遇,水湳洞 #1》
步入三楼,叶伟立创作的第三个物件静置角落,一辆装满残破画框的推车;画框风格各不相同,当代的、素雅的、华丽如巴洛克式的⋯⋯,好像隐隐透露着它曾包裹着什麽样的创作。从毛线、祭坛到推车,可以找到媒材的关联,如毛线、木材等,但艺术家究竟想藉由它们述说什麽样的故事?必须看到位在展览动线末端的《偶遇,水湳洞 #1》灯箱,才能明白。
叶伟立《偶遇,水湳洞 #1》
叶伟立《偶遇,水湳洞 #1》灯箱|让毛线、祭坛与推车被「看见」
灯箱呈现着一幅废墟影像,这就是叶伟立在水湳洞偶遇的废弃空屋,也是前方伏笔的解答。原来,叶伟立刚发现这座废墟时,虽能感受到久无人烟,但里头却摆放许多画作、画框,毛线毫无秩序地散落一地,据说此处起初为教堂,所以墙上还留有祭坛曾经装设、拆除的痕迹,毛线可能来自在地社区曾开设的手作班,画与框则是艺术家将此作为短期工作室的痕迹。
叶伟立《偶遇,水湳洞 #1》
回头看《偶遇,水湳洞 #1》所有物件,会发现其创作素材都来自这座废墟,每个物件都是一个提示、隐喻和伏笔,各自形成贯穿展览的「饵」。在灯箱之前,毛线、祭坛与画框都被观者「看见」了,却在灯箱出现後有了截然不同的故事性和意义,搭配上LIGHTWELL需爬梯、中央有天井贯穿的弯折路径,更凸显观展之间忽见转机的趣味。
叶伟立《偶遇,水湳洞 #1》
对叶伟立来说,「艺术品如何诞生?」一直是很有趣的命题,而《偶遇,水湳洞 #1》正呈现了创作者如何透过思考与劳动,并在空间、环境、人事的交错影响之下,将想法不停在物件之间转移的过程。三个物件和一个灯箱,彷佛宏观地「透明化」了他的创作历程;若欣赏细节,也能读到创作媒材的复杂与多元,每件尺度虽小,却有木头、雕刻、裁缝、摄影的观赏性。
二楼展间|叶伟立、邱承宏
透过《可见 不可见》,我们看见什麽?
观看艺术家的作品,我们可能产生共鸣,或者好奇,甚至疑惑。《可见 不可见》提供了可见的线索,补充了不可见的隐喻,引领观者感知无形的震动与涟漪,进而掀开作品的层层面纱,真正进入作品内里暗藏的藴意。
三楼展间|邱承宏、王庆苹
至於一个人看见、没看见什麽,不需以100分作为级距打分数。每个人对艺术品本身、艺术家本人的看法,受当下情绪、空间与环境的感知影响,所看见的东西自然各不相同,这甚至是必然。不过,这份不同,让许多观众与艺术渐生距离,「我不懂艺术」彷佛成为一种另类的集体认同,也许部分人真的对作品无感,部分人则是担心自己万一「答错」了怎麽办?如果一件艺术品并无标准答案,而是刺激思考和交流的媒介,那或许对错并不存在,只是每个人可见、不可见的部分未能叠合,所谓看见便有无数种。
王庆苹〈静物双联 No. 11〉
LIGHTWELL《可见 不可见》
展览期间|2022年11月19日(六)~2023年1月29日(日)
营业时间|12:00~20:00(每周一公休,最後入场时间为 19:45)
展览地点|LIGHTWELL(台北市中山区中山北路二段20巷6-1号)
参观资讯|票价 50 元(因安全考量,场馆谢绝未满12岁之孩童入场)
展览活动页|https://reurl.cc/qZZZ5y
资料、图片|LIGHTWELL